一。曝光补偿 vs ISO
1. 功能与作用对比
维度 |
曝光补偿(Exposure Compensation) |
ISO(感光度) |
是否属于曝光三要素 |
否(只在自动曝光下调整曝光结果) |
是(与光圈、快门并列) |
控制方式 |
告诉相机“我想更亮/更暗” |
提高感光度,画面变亮但可能增加噪点 |
主要影响 |
调整光圈/快门等以改变亮度 |
调整感光元件对光的敏感程度 |
是否影响画质 |
否 |
是(ISO 越高,噪点越多) |
是否适用于 M 模式 |
否(M 模式下无效) |
是(可完全手动控制) |
2. 适用拍摄场景对比
场景 |
推荐使用 |
理由 |
雪地、沙滩场景偏灰 |
曝光补偿 +EV |
自动测光偏暗,加曝光补偿避免发灰 |
夜景氛围太亮 |
曝光补偿 -EV |
保留夜色氛围,防止“白天感” |
室内弱光、手持怕糊 |
提高 ISO |
提高快门速度,防止抖动 |
静态拍摄,光线良好 |
使用低 ISO |
确保画质纯净 |
手动模式曝光控制 |
ISO |
M 模式下曝光补偿无效,需用 ISO 配合曝光三要素调整 |
3. 工作原理图解
曝光补偿(+/-EV) |
ISO 调整(100 → 1600) |
自动模式下修改“相机判断” |
改变感光元件放大能力 |
实际调整快门/光圈/ISO 组合 |
不变快门光圈,仅放大亮度信号 |
不改变拍摄参数设置本身 |
会影响画质(高 ISO 出现噪点) |
4. 总结对照表
项目 |
曝光补偿 |
ISO |
是否调整画面亮度 |
✅ |
✅ |
是否影响画质 |
❌ |
✅(ISO 高时) |
是否影响三要素参数(光圈/快门) |
✅(在自动曝光模式中) |
❌(不会自动改变快门或光圈) |
是否可用于 M 模式 |
❌ |
✅ |
适合用于快速亮度调整 |
✅ |
✅(需手动判断) |
5. 实用建议
对于自动模式使用者(P / A / S / Auto)
- 想让相机拍得更亮或更暗 → 使用曝光补偿
- 遇到弱光,快门慢得拿不稳 → 提高 ISO
对于手动模式使用者(M)
- 曝光补偿无效,完全依赖三要素(快门 / 光圈 / ISO)
- ISO 通常作为“最后一环”来平衡亮度与画质
6. 判断曝光是否正确的标准
- 暗部有没有死黑?
- 亮部有没有死白?
- 主题细节有没有保留?
- 这张照片看起来有没有你想要的氛围?
总结起来就是,如果你的照片曝光让画面有层次,亮的不过曝,暗的不死黑,主题突出 —— 那就是合理的曝光。
二。白平衡
白平衡是相机根据不同光线条件调整画面色温的功能,目的是让白色物体在各种光源下都显得真正“白”。
项目 |
描述 |
目的 |
还原物体真实颜色,避免画面偏色 |
作用对象 |
整张照片的色调(影响红蓝黄冷暖倾向) |
本质 |
调整图像中红、绿、蓝通道的比例 |
常见表现问题 |
灯光偏黄 → 照片偏暖,日光偏蓝 → 照片偏冷 |
1. 色温基础知识
色温数值(单位 K) |
光源类型 |
色调 |
2000K ~ 3000K |
白炽灯、烛光 |
偏暖(黄红) |
4000K ~ 5000K |
日出、日落、室内灯 |
中性/微暖 |
5500K ~ 6500K |
正午日光 |
接近自然光 |
7000K ~ 10000K |
阴天、阴影、LED |
偏冷(蓝) |
越低色温越暖,越高色温越冷
2. 白平衡模式类型
模式名称 |
说明 |
应用场景 |
自动白平衡(AWB) |
相机自动分析场景,选择合适色温 |
普通日光、轻度变化环境 |
日光(Sunlight) |
固定在 5500K 左右 |
晴天户外 |
阴天(Cloudy) |
稍高色温(约 6000~6500K) |
阴天或大面积阴影 |
白炽灯(Tungsten) |
色温低(约 2800K),冷却画面偏黄 |
室内暖色灯光下拍照(如餐厅) |
荧光灯(Fluorescent) |
色温较高,略冷 |
商场、办公环境 |
闪光灯(Flash) |
通常在 5500~6000K |
使用机顶闪光灯补光 |
自定义色温(K 值) |
手动设置具体色温(2500K~9900K) |
精准创作控制、配合灰卡使用 |
一键手动设置(自定义 WB) |
拍摄白纸或灰卡手动校准 |
拍摄商业/人像/产品等对色彩要求较高的情况 |
3. 白平衡错误的影响举例
偏差情况 |
表现 |
效果 |
白平衡偏低 |
画面发黄,肤色偏红 |
看起来老旧或像黄昏 |
白平衡偏高 |
画面发蓝,阴影偏青 |
画面冰冷,人物苍白 |
白平衡不统一 |
多光源环境中人物和背景颜色不协调 |
画面杂乱,色彩失真 |
4. 实拍建议
自动白平衡适用场景
- 光源较单一(如户外日光、拍风景)
- 快速抓拍或不想手动设置时
- 拍 RAW 后期可调时
建议手动设置的情况
- 光源混合(如窗边 + 室内灯)
- 商业拍摄、产品、人像要求准确色彩
- 多张照片色调需保持一致时
- 夜景创意氛围需控制冷暖感
5. RAW 格式与白平衡
对比项 |
JPG 拍摄 |
RAW 拍摄 |
白平衡影响 |
拍摄时即定,后期难改 |
拍摄时可设参考值,后期可无损调整 |
建议设置 |
尽量准确,避免偏色 |
可先用 AWB 或大致设定,后期精调 |
6. 总结
情境 |
建议设置 |
日光或户外风景 |
自动白平衡 / 日光模式 |
室内灯下拍人 |
自定义白平衡或白炽灯模式 |
拍摄产品、商业、人像 |
灰卡 + 手动白平衡 / 自定义 K 值 |
想营造冷暖创意氛围 |
手动调节白平衡,控制色温 |
拍 RAW 做后期 |
任意设置,后期再精准校正 |
三。创意外观
模式 |
描述 |
适用场景 |
ST |
标准效果 |
适用于广泛的被摄体和场景 |
PT |
色调柔和的肌肤效果 |
非常适合拍摄肖像 |
NT |
降低饱和度和锐度,柔和的色调 |
适合需要后期修改的影像材料 |
VV |
增强饱和度和对比度 |
拍摄色彩缤纷的场景和被摄体(花卉、春绿、蓝天、海景) |
VV2 |
明亮生动的色彩,丰富的清晰度 |
需要高对比度和鲜艳色彩的场景 |
FL |
氛围效果,强烈对比,突出天空和绿色 |
平静色调中需要突出特定色彩的场景 |
IN |
抑制对比度和饱和度,亚光纹理 |
需要低调、复古或艺术效果的场景 |
SH |
明亮、透明、柔和而生动的氛围 |
需要清新明亮效果的场景 |
BW |
黑白单色调 |
黑白摄影 |
SE |
褐色单色调 |
复古或怀旧风格的摄影 |
四。机械快门 vs 电子快门
在数码相机中,“快门”控制着感光元件开始和结束曝光的时间方式。目前主流快门类型分为两种:机械快门与电子快门。它们在结构、工作方式、优缺点与使用场景上都存在显著差异。
1. 工作原理对比
类型 |
工作方式 |
机械快门 |
实体快门帘片在感光元件前打开与关闭,物理遮挡/开启光线 |
电子快门 |
由传感器电子控制曝光起止,依靠芯片电信号读取来“模拟”快门动作,无实体部件 |
2. 区别解析
项目 |
机械快门 |
电子快门 |
是否有实体结构 |
✅ 有快门帘片 |
❌ 全电子控制 |
是否有快门声音 |
✅ 有咔哒声 |
❌ 静音 |
读出方式 |
快门帘片依次打开关闭 |
传感器逐行扫描,电子读出 |
闪光灯支持 |
✅ 支持全范围闪光同步 |
❌ 多数电子快门不支持闪光同步 |
果冻效应(变形) |
❌ 少见 |
✅ 快速运动拍摄易产生变形(滚动快门效应) |
耐用性 |
❌ 有寿命限制(如 20 万次快门) |
✅ 无机械部件,理论上无限次使用 |
失真控制 |
✅ 可稳定控制变形 |
❌ 高速移动物体易拉伸或倾斜 |
3. 应用场景建议
机械快门适用场景
场景 |
原因说明 |
日常拍摄 |
稳定无果冻效应,支持闪光灯 |
高速运动 |
快门帘物理遮挡,减少运动畸变 |
弱光环境 |
可配合闪光灯使用 |
商业/严肃拍摄 |
色彩表现和失真控制更佳 |
电子快门适用场景
场景 |
原因说明 |
安静场所(演出/教堂等) |
没有机械声音,完全静音 |
街拍/抓拍 |
无快门震动,减少扰动 |
延时摄影 |
减少快门磨损,提高寿命 |
强光环境 |
可实现更高速快门(如 1/32000 秒),避免过曝 |
4. 混合快门(Hybrid Shutter)
很多现代相机(如索尼 A7 系列)具备自动快门切换功能:
- 在低速快门或有闪光时自动切换为机械快门
- 在高速或静音模式下切换为电子快门
这种方式结合两者优点,适应更多场景。
5. 总结表格
对比项 |
机械快门 |
电子快门 |
快门寿命 |
有次数限制(约 20 万次) |
几乎无限 |
快门声音 |
有(咔哒声) |
无声 |
果冻效应 |
基本无 |
高速移动物体易失真 |
支持闪光灯 |
✅ 支持 |
❌ 通常不支持 |
适合运动拍摄 |
✅ |
❌ 果冻效应明显 |
静音场合 |
❌ 声音大 |
✅ 安静无声 |
高速快门 |
通常至 1/8000s |
可达 1/32000s 以上 |